【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】村头理发店

石首市融媒体中心发布时间:2020-06-23

行人在春秋还好,夏天尤其冬天就难,风雨打脸如割,入耳如蜇。调关镇观音庵村头,卢师傅的理发店火炉边,让人感到了十分的暖,暖得人走进屋里不想再走出。

卢师傅今年66岁,一个女儿早已出嫁成家。自己腿疾,老伴常年患病,成了建档立卡的贫困户。理发店只有八九平方米,就摆了一张桌子,一面镜子,一把老式红椅子,还有好几把竹椅。人们坐在这里一边聊天一边等候理发,里间是俩老的生活区,常见卢师傅的老婆在洗衣做饭。

有一次,小店里有好几人在等待理发,有人就半真半假说:“老卢,店面要扩大了,这么多人呢!”还有人说:“镇上的理发店又是染发、又是烫发,你还是跟(1970年代)刚开始一样,应该跟上时代呀。”“有多大能耐做多大的事,我开好这个小理发店,供两个人生活就行了”,卢师傅笑呵呵地应答,挥剪舞刀却不曾停下来。

市委宣传部结对帮扶干部郑云来到老卢家里,不影响卢师傅干活,气氛热烈聊起来。

“现在生活有没有什么困难?”

“没有。上次住院治疗费近两万元,自己只负担了一千多元呢,感谢党的扶贫政策好!”卢师傅很感激地说。

“听说这么多年了,一直开着这么一间小理发店,有没有想过扩大经营?”

“我体弱多病,别的也不会。虽说骑车到镇上理发只要三、五分钟,但村里的村民还是认我招牌的。”

“如果想扩大规模,我们可以帮助你。”

“不需要,现在年纪大了,挣的钱够老两口生活,不给社会添麻烦就行了。”

说话间,头发已经理好,顾客对着镜子左照右看,满意得竖起大拇指,一问价,才10元。

卢师傅恪守本分,凭手艺吃饭,为社会减轻负担,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。郑云很是赞赏:平凡的手艺人,体现了真正的匠人之心。临走时,为卢师傅送上了一副提振精气神的春联。

串门的乡亲该闲聊还闲聊,他们喜欢卢师傅温暖的屋,说张家有多少田的小龙虾,李家养了多少只鸡,王家在外就业一年能赚六七万元……这些贫困户都脱贫了……聊着聊着,把卢师傅的两盘花生瓜子吃完了。

这时,卢师傅的发小,至今老何也从镇上福利院来了。孤身一人的老何,比卢师傅小一岁,1980年代就属于政府扶贫对象,30多年过去了,这位劳动能力健全的“孤儿”,仍需扶贫救济。村干部讲,他长期靠救济,养成了懒惰好闲的习性,甚至连铺盖、蚊帐之类都得靠村里解决。后来,就安排住进了福利院。

“卢老板,跟我理一下发,要过年了。”

“好的,先等一会。”卢师傅的老伴为老何递上茶水。

他们从小一起长大,年轻时老卢行走不便就拜师学理发,老何天天到镇上喝酒玩耍,能说会道,洒洒脱脱。父母亲想让其成家有人管住,托人张罗亲事时,可人家嘴一撇,说此人很懒惰,就这样,黄了好几个。

这一拖年龄越来越大,眼看难以成家,政府济贫救难,因不思进取,愈发吃喝养成依赖。看看儿时伙伴,现在生活幸福,想到这里,老何感叹,要是年轻时学一技之长,或者勤扒苦做,也不至于落到这个田地。

“你在福利院,吃住都没有问题啦?”卢师傅关心地问道。

“日子还是过得去。”

“日子过得去就好,我们这个年纪的人……”

“上次不知是哪个扶贫工作队到福利院去慰问老徐、余爹,各给了500元,没有人跟我给钱,好气人。”老何打断了卢师傅的话

“那是慰问生活上有困难的人,为民排忧解难,不是每个人都有的。”

“不行。我打电话告到市里去了,说不公平,待遇上应该一视同仁。”

“老何,你怎么还是这个老样子。不得不承认,以前扶贫有弊端,没有把你的志向树立起来……”

“听说市信访局的要找他们的。”

“老何,你为社会做了什么哟!人,要懂得感恩。”

“……”

围坐在一起的人们纷纷劝解。

天已开始黑下来,人们逐渐回到家里。卢师傅的女儿、外孙一家人赶了回来。此刻,卢家人可以围在桌边尽享傍晚独有的清闲。老伴从厨房端来热气腾腾的火锅,老何也顺势在桌边一起吃家常晚饭,一起喝酒,聊聊这一天的人来人往。

老何看见卢师傅和睦温馨的家,小外孙活泼可爱……想到自己形影相吊的苦难,即跌倒在后悔不已的回忆中,是懒惰害了自己,救济的“铁饭碗”端不得!那时,要是能够有发展生产的信心,要是能够掌握治穷致富的技能……

这夜,老何便显得更漫长、更空寂、更伤感,握着卢师傅的手,久久不想离去。暗暗自语,我的日子不应该是这个样子的。

手机扫一扫查看当前页面